close
水沙連 • 日月潭 SUISALIAM • WAZAQAN


邵族由竹山移住初探


由鐵板沙、鐵板沙連談起
  鐵沙、沙線、鐵板沙、鐵板沙連、鐵板沙線、鐵線沙是意義相同的名詞。

  清康熙卅六年1697郁永河渡台採硫,到鹿耳門時看到沿岸都是淺沙,卻需由大船換小船,再換牛車始得登岸,瞭解真相後,在《裨海紀遊》記下了一段話:「嘗聞海舶已抵鹿耳門,為東風所逆,不得入,而門外鐵板沙又不可泊,勢必仍返澎湖。」後來又有感而發,寫了一首竹枝詞並加註解:「鐵板沙連到七鯤,鯤身激浪海天昏;任教巨船難侵犯,天險生成鹿耳門。」安平城旁,自一鯤身至七鯤身,皆沙岡也。鐵板沙性重,得水則堅如石。舟泊沙上,風浪掀擲,舟底立碎矣。牛車千百日行水中,曾無軌跡;其堅可知。

 今再列舉舊籍有關「鐵板沙」或「鐵板沙線」之記載如下:
 午間,進鹿耳門。兩邊有沙似鹿耳,水極淺;水底有鐵板沙線,中如溝,溝底約寬二丈許。水面汪洋,莫識其下;略一偏側,船粘鐵線,不能行動,需用熟悉土人以小艇引之而入。
           《閩遊偶記》吳桭臣 康熙五十二〜四年間1713-1715 

  臺郡無形勝可據,,四圍皆海,水底鐵板沙線,橫空布列,無異金湯。鹿耳門港路紆迴,舟觸沙線立碎。           《臺海使槎錄》〈赤崁筆談〉p.6 黃叔璥雍正二年1724 

  鹿耳門,非有形勢可憑,號稱天險;緣鐵板沙線紆迴盤出,潛伏水底,非老舵水則錯行港路,而船身觸礁,片板無存,土人插標竿以記之。《紅毛城記》諸邑令劉良璧 雍正七年1729 

 鐵板交橫鹿耳排,路穿沙線幾紆迴;浪花堆裏雙纓在,更遣魚舟嚮導來。
           《續修台灣府志》〈藝文〉巡台御史 張湄 乾隆卅九年1774 

  鹿耳門南北兩岸,鐵板線橫伏水底,舟觸立碎。出入僅容三舟。土人標示其港,名曰盪纓。入門候潮長水深丈四、五尺,摺帆船起舵而進,潮退不及一丈,不能進。

 台郡門戶曰鹿耳門,與府治近,號稱天險。港容三舟,旁皆巨石,峰稜如劍戟,舟行失尺寸,頃刻沈沒。           《台海見聞錄》董天工 乾隆十六年1751 

  鹿耳門全郡之門戶也,四周皆海,海底鐵板沙線,排列如鑄。南曰北線尾,北曰加老灣,又西南曰隙子港;兩岸沙腳環抱,中通一徑,狀如鹿耳,故名鹿耳門。商船率銜尾出入,不敢並櫂。潮長,水深丈四、五尺;潮退,不及一丈,舟人必懸柁始能出入。港路紆迴,舟觸沙線立碎。於盤旋處,插竹剪布,南白北黑,名曰「盪纓」,一曰「招子」,使出入者有所趨避。或令人駕小舟導引,亦曰「招船」。    《海東札記─記洋澳》朱景英 乾隆卅八年1773 

  水之下有暗礁焉,(石藏水底,鋒利無比,名曰暗礁),有鐵板沙焉(沙色如墨,
性堅如鐵,名曰鐵板沙),無論艨艟快艇,觸之即碎而無復存者。
           《台陽筆記》翟灝 嘉慶十六年1811 

  鹿耳門一口,沙堅如鐵,港道紆迴。 - - - - - - 稍不慎衝擱沙線,舟立碎。
           《東瀛識略》丁紹儀 成文於道光廿七年1847

  外環七鯤身,又名沙線,繚繞斷續,約百餘里。- - - - - - - 其外沙線自南港起至淡水海外止,不知幾千里。- - - - - - 沙線係海邊石,矗露波面,高不尋丈。
           《小琉球漫誌》朱士玠 乾隆卅年1765

  鹿耳門為郡之西北口,兩岸鐵板沙線橫伏水底,舟觸立碎,出入僅容三舟;土人插竹標示於其港,曰盪纓,為天險門戶。       《閩嶠輶軒錄》卞寶第 同治八年1869 

  天險生成鐵板沙,深山無虎也無鴉;健兒誰是麻丹畢,故國猶傳昆舍耶。
          《台灣雜詠合刻─台陽雜興》侯官馬清樞 光緒元年〜四年1875 –1878

  南旂北滬盡繁榮,滄海桑田信不差;萬疊銀山翻急湧,一條鐵線鎖長沙(沙堅如鐵,故名鐵線沙)           《台灣雜詠合刻─台陽雜詠》山陰何澂 光緒七年1881

  鹿耳門,門長約三、四里,左右皆礁石,土人曰鐵板沙。
           《台陽見聞錄》唐贊袞 光緒十七年1891

  鹿耳門,在台南西北,及北線尾,中有海翁崛,多浮沙,名鐵板沙。
   《台灣輿地彙鈔─台灣地略》馬冠群 光緒末 

  - - - - - 鹿耳接鯤身,沙線名皛皛。 《安平鎮詩》台灣知府 范昌治 

  - - - - - 停輪於本口鐵板沙外一艘名「加利孫也」, - - - - - -
《法軍侵台檔》光緒十年1884 p.214
   - - - - - - 飄至隙仔,衝擱鐵板沙汕擊破,- - - - - - 《臺案彙錄戊集》p.9 
 - - - - - - 此地鐵沙一線,舟觸之立敗。- - - - - -   《重修台灣府志》p739 
  - - - - - - 鐵沙排劍,迴車九折非難,- - - - - -   《重修台灣府志》p.856 
  - - - - - - 不爽鍼盤路,無形鐵板關( - - - 水底鐵沙為要害 - - - )《鳳山縣采訪冊》p.466 

然,鐵板沙非僅鹿耳門一處,今由文獻摘錄如下: 
  - - - - - - 據彰化縣知縣陳國麟稟報:本月三月十四日,有日本國船一隻,隨風漂至 
  該縣所屬塭仔寮海邊鐵板沙汕上撞破,- - - - -        《籌辦夷務始末》p.394 
  至鹿港及郡城鹿耳門各口,沙線甚多,- - - -    《治臺必告錄》防夷書 徐宗幹p.315 
  - - - - - - 澎湖汕難有北嶕,下為鐵板沙。- - - - -       《澎湖廳志》p.461 
  - - - - - - 鐵板沙遮吉貝鄉 - - - - -         《澎湖廳志》p.489 
  - - - - - - 吉字有礁藏鐵板(澳北一帶,形如「吉」字最為險要) 《澎湖紀略》p.282 
  - - - - - - 搖指帆際,謂是鹿港新開之五條港也。- - - - - - 且沿海岸皆鐵線沙也,遇 木深入,再觸沙數次則輒壞,似水中石提然。       《馥堂公宦海日紀》曹士桂
   查淡境自南至北沿海一帶均係鐵板沙層層包裹;即如大甲、苑裏、吞霄、紅毛港、南崁、磺港等口雖皆條條入海,而口外沙線阻隔,外來船隻不能停泊,均可以不必防備。至大安、後壟、中港、香山、竹塹等口雖均可通舟楫,而口門窄小、沙線變遷,非熟悉口門者不能逕入,大船亦難停歇,尚口隨時防禦 - - 《淡水廳輿圖冊》p.281

  以上,以唐贊袞所書「鹿耳門,門長約三、四里,左右皆礁石,土人曰鐵板沙。」來說,其指明「鐵板沙」即是「礁石」,也就是「有如『鐵板』的『沙』」;「礁石」長約三、四里,即如郁永河描述的「鐵板沙連到七鯤」、朱景英所言的「海底鐵板沙線,排列如鑄」及卞寶第記載的「兩岸鐵板沙線橫伏水底」,以「連」或「線」來形容長度。

沙連、水沙連、沙里興
  有謂︰中部平埔族以漢音「殺人」向官吏投訴東方生番的習性,轉音為「沙連」,如台中 
縣之石岡稱為「殺人墩」轉音為「沙連墩」,東勢車站後面之河段稱之為「 殺人 
河」轉音為「沙連河」。 
又謂︰彰化山邊居住的平埔族阿里坤Alikun,對東方內山民族稱之為「Soalien」、又
    「Zali’hen」或「Zali’an」轉音為「沙連」加上水社湖(日月潭)之「水」,是
故稱為「水沙連」,「Zali’hen」又譯為「沙里興」。
另謂︰邵族稱「水」為「tha’zum」,轉音為「沙連」,「水」就是「沙連」,併稱為
「水沙連」。

  以上論點,有其時空背景;若換從地理特徵來討論,「水沙」、「水沙連」、「沙連」該是「鐵板沙」、「鐵板沙連」、「鐵板沙線」、「鐵線沙」或簡稱「鐵沙」、「沙線」之對應名詞,兩者同樣是早期漢人觀察地理現象的說法。

  回到「水沙連」,可惜荷人與明鄭沒留下詳細記載,謹引用林師聖於道光十年1830所著《台灣采訪冊》「羅水」一文:「羅水者,濁水也(土人謂濁為羅)。其源不知所出,水道自水沙連牛相觸山,由鼻子頭山下,至東螺、西螺及虎尾溪。其水與沙相半,勢甚浩大,輪囷旋轉,自上而下,大小石塊隨波逐浪,下落深溪,聲若巨雷。- - - - - - -」。其次,由吳子光《一肚皮集》選錄之《台灣紀事》對於濁水溪之記載:「臺地濁水溪亦稱小黃河,源出彰邑內山生番界,其水泥沙居十之二、三,終年水渾渾,不見有澄清之日。」

  濁水溪,發源於合歡山南麓(海拔2880公尺),沿途納霧社、萬大、卡社、丹大與陳有蘭諸溪,及至納入水裡溪海拔降至280公尺,水流趨緩,再納入清水溝溪(海拔210公尺),當納入東埔蚋溪海拔只剩140公尺,經狹窄的牛相觸之後,水流獲得較大溪床釋放,流速再減然後土沙沈積,造就「水沙連埔地」接著納入清水溪(海拔100公尺),由此分歧流向平原,形成沖積扇三角洲,涵蓋彰化、雲林平原,其分流北港溪、東螺溪、西螺溪、新虎尾溪、舊虎尾溪與虎尾溪;全長186公里,上游地帶陡坡急流,又係黑色碎裂粘板岩,土石容易崩塌,流水夾碎岩、土石滾滾而下,碎岩、土石經不停滾動碰撞愈來愈細,終於變成細沙而與水逐流,流水因而渾濁,也是濁水溪名稱之由來;據集集站觀測,山洪後之最高流量曾至22,000立方公尺秒,含沙量年達6,000 萬公噸。

  「其水與沙相半」,「沙」在「水」中翻滾、「沙」隨「水」逐流,有如「水」的「沙」─「水沙」的最佳寫照;正如同「鐵板沙」加上「連」或「線」,而「水沙」加上「連」,該是對源遠流長的濁水溪的另一種稱呼。

  漢人對台灣之認識 ,如秦朝三神山之一的「瀛洲」、漢之「東鯷」、三國時代東吳之甲士萬人浮海到「夷州」,而後隋之襲擊「流求」、元代之征伐「瑠求」未果,仍有爭議性,直到明之「東番」、「大員」而定名為「台灣」。至於漢人渡海前來台灣謀生,據連橫台灣通史︰「 - - - - 而終唐之世,竟無與台灣交涉也,歷更五代,終及兩宋,中原板蕩,戰爭未息,漳泉邊民漸來台灣, - - - - 」,漢人以交易、捕魚、狩獵、農耕和原住民建立交情,或定居於村落。

  明初,明太祖洪武1368 - 1398頒行海禁,寸板不得下海,逼使以海維生者入海為盜,盤據澎湖,若官兵進剿,則流竄臺灣,而後又夥同日本倭寇,為害更甚。嘉靖1522 – 1566海寇已勢大,經隆慶1567 - 1572至萬曆1573 – 1619,泰昌1620、天啟1621 - 1627以迄崇禎九年1636日本頒行鎖國令為止;其中,以嘉慶四十二年1563之林道乾,萬曆初年1573之林鳳,萬曆卅年1602、萬曆卅七年1609、萬曆四十三年1615與萬曆四十五1617之倭寇,天啟元年 1621 之顏思齊最受注目。這二百多年間的海寇禍患,對臺灣沿海原住民族生活、習俗或遷徙,當有莫大影響。

  天啟元年1621,顏思齊引鄭芝龍等人由笨港(北港)入聚於台,招來漢人拓墾,是為漢人入台群居拓墾之始。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帶領六百部屬離台受明朝招撫,惟約三千民眾仍留台,又,黃宗羲1610 - 1695《賜姓始末》p.6︰「崇禎間,熊文燦撫閩,值大旱,民飢,上下無策;文燦向芝龍謀之。芝龍曰︰『公第聽某所為』;文燦曰︰『諾』。乃招饑民數萬人,每人給銀三兩,三人給牛一頭,用海舶載至台灣,令其茇舍開墾荒土為田。」荷蘭人於天啟四年1624 佔領台南並向南北拓展,西班牙人於天啟六年1626進駐基隆,崇禎十五年1642 荷蘭人征服西班牙人,順治三年1646鄭芝龍降清,全台遂由荷蘭人統治,在台漢人對於台灣的認識與開發,甚具影響力,但終究變成荷蘭人統治下的搖錢樹。

  明鄭時期,有計畫、大規模的墾殖,漢人腳步逐漸由台南府城一帶向外發展,但對「水沙連」的認識乃限於濁水溪出海口至清水溪交匯處;待漢人進駐此溪段,以致「濁水溪」取代「水沙連」之名號,「水沙連」則退向名間、集集與濁水溪與清水溪交匯處以東的朦朧地帶,而後,也就是說,這時期的「水沙連」,已縮到僅剩竹山之社寮河階地、坪頂埔台地,稍後再擴展至丘陵及鹿谷鄉清水溝溪以西地帶。

  漢人稱平地為「埔」或「埔地」,在溪邊的平地則為「溪埔」,沒有耕作的「荒廢埔地」就是「荒埔」。「水沙連埔地」簡稱「水沙埔」,即濁水溪與清水溪會流處之沈積平原及台地,即今之竹山,也就是明鄭入墾後改為「林圮埔」的「水沙連」;廣義之「水沙連埔地」即「林圮埔」及名間、集集、水里、頭社、水社一帶。「水沙連」東方山地―「沙連內山」或「水沙連番境」也因清朝漢人入墾,逐漸掀開神秘面紗及另取地名之後,轉變成沒有「內山」與「番境」字眼的「水沙連」,接著,就是雍正十二年1734的「水沙連堡」,又因人口與墾地陸續增加,「水沙連堡」遂於光緒元年 1875 分成集集堡、五城堡與沙連堡。

  「水沙連」之簡稱「沙連」,就如「鐵板沙線」之簡稱「沙線」,因漢人較常用三個字或兩個字為人名或地名,如文契中「水沙連保林圮埔天后宮」時而書為「沙連保林圮埔天后宮」,「水沙連」之簡稱為「沙連」,  也就是「水沙連堡」之簡稱為「沙連堡」該無足為奇了。幸而,「鐵板沙連」沒有被簡稱為「沙連」的記載,否則,是「鐵板沙連」或是「水沙連」亦得經一番推敲。

  總之,「水沙連」原指未知源頭、究有多長的濁水溪,稍後則縮小範圍在清水溪、濁水溪匯流處附近的廣大溪埔包含今名間、集集、竹山,待林圮埔(竹山)替代「水沙連」稱呼,「水沙連」的地域退向內山,但範圍擴大到水埔六社的水裡、魚池、埔里及濁水溪上游的布農族領地,甚至於包括仁愛鄉泰雅族的一部份。道光二十七年熊一本的〈條覆籌辦番社議〉有完整的說明︰「彰化縣東南六十里林圮埔起,二十五里集集埔,入山為水沙連。北路山口,南至鸞社、丹社,東至萬、霧、斗截社,北至眉社、水眉社,西至山外為界;南北直長一百三、四十里,東西橫長約六、七十里,為水沙連全境。」約含今國姓鄉、仁愛鄉、信義鄉、中寮鄉之一部份及埔里鎮、魚池鄉、水里鄉之全部;而名間、集集與竹山因漢人開發已不列入。

  由於漢人不斷入墾,對內山日漸了解,新的地名一一浮現,「水沙連」遂逐漸縮小到僅剩邵族在日月潭Wazaqan 邊的水社,當水社又受漢人入居後,唯一能代表「水沙
連」的,只有北窟,而今北窟(日月村)的漢人三倍於邵人,「水沙連」終於與日月潭劃上等號。

  「水沙連」原是以河洛話發音,「水」之音有文言sui2與白話 tsui2二音,「沙」有文言sa1與白話sua1二音,「連」有lian5(如︰連續lian5 siok8)、liam5(如︰連鞭,音liam5 pi1 或liam5 min1,馬上、立即之意)與ni5(如︰黃連ng5 ni5)三音,究竟是採文言sui2 sa1 lian5、 sui2 sa1 liam5抑是採白話tsui2 sua1 lian5、tsui2 sua1 liam5?從albrecht wirth著《台灣之歷史》可以看到shui sha lien三字,此lien字與河洛語音標lian5 之發音相同(對日月潭的稱呼是tsui sia hai水社海或shu li hu水裡湖),因而文言sui2 sa1 lian5 該是正確的發音;但由郁永河《番境補遺》康熙卅六年1697 所書「水沙廉」來論,「廉」字河洛音只有liam5 一音,與「連」之 liam5 同音;郁永河是何許人尚難確定,據記載,其「久客閩中,遍遊八閩」,當熟悉河洛語無疑,惟對 liam5「連」字,以同音之「廉」代替,其用意應是告知「連」字唸為 liam5。周鍾瑄《諸羅縣志》康熙五十六年 1717 書水沙連,此後皆以水沙連稱之,如黃叔璥《番俗六考》康熙六十一年1722書水沙連。

「連」字以liam5發音已可確定,而此「連」字的意義,正是借用「粘(黏):使物體相互依附、結合在一起。」來解釋,進而言之,「水沙連」就是「水」與「沙」相互依附、結合在一起。然,清朝最早記錄sui2 sa1 liam5 一詞,應推康熙廿四年1685 季麒光《台灣雜記》的「水沙漣」 ,「漣」、「連」同音。但,不能不提起荷蘭東印度公司的《熱蘭遮城日記第三冊》p. 38 1648.04.26-28首次出現Serriam:「也收到牧師Vertrecht從虎尾Vavor- langh寄來的一封信,從而得悉,水沙連Serriam人(他們有十個迄未為我們知道的村莊,位於Thausa Talachey河的峽谷裡)砍取了三顆大武郡社Tabocol人的頭顱」。又,同書p.43 1648.05.13-14:「關於四月廿八日所記載的水沙連Serriam人砍殺三顆大武郡社的人頭之事,也令他閣下盡力設法,不但要使他們按照當地的習俗締和,也要使那十個迄未為我們所知道的水沙連Serriam人的村社歸順公司。」又,1650年荷蘭的台灣番社戶口表,提到「尚有十個Serriam村落未歸順村落」,正指同一事情。 

  Thausa-calachey 溪就是今南投縣貓羅溪(亦書為Tausa-talakey溪),沿岸部落有Tausabato savava(北投,其東方為Tausa-mato草屯)與Tausa-talakey(Sa-vava南投,今南投市)。Tausa 亦有書為 Dasack 或 Dosack,係洪雅族Hoanya地域,於1646歸順荷蘭的村落。所提到靠近那Thausa-calachey 溪谷的10個 Serriam村落尚未歸順村落,該是座落在今名間、集集、水里一帶,而中寮是共有的獵場。

  Serriam一詞,就是沙連sa1 liam5,正是sui2 sa1 liam5 的簡稱。荷人據台之前已有漢人在平埔族地域從事漁獵及交易工作,由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巡撫周寀記述︰「東西二洋共八十八隻,又有小番,名雞籠。淡水地鄰北港捕魚之處,產無奇貨,水程最近。與廣東、福寧州、浙江、北港船引一例原無定數,歲有四、五隻或七、八隻不等」。又,萬曆廿一年1593,福建巡撫許孚遠《疏通海禁疏》記載︰「閩南私商到雞籠、淡水;漁民到北港」。
  另,萬曆卅年1602沈有容領軍渡台剿倭凱歸,陳第之《東番記》,所載地名,有魍港、加老彎、大員、堯港、打狗嶼、小淡水、雙溪口、加哩林、沙巴里、大幫坑等地,足證漢人腳跡已遍佈西部平原;萬曆四十四年1616 福建巡撫黃承玄在〈條議海防事宜〉:「至于瀕海之民,以魚為業,其採捕於澎湖、北港之間者,數無慮數十百艘」。

  天啟元年1621漢人大規模入台群居拓墾及到處漁獵,《巴達維亞城日記》 1624年記載:「蕭壠之街村 - - - -在此村男子所住家中有中國人一、二、三人,時或五、六人同居 - - - - -」,荷人據台之後引進更多漢人為其效勞,諸如捕漁、狩獵、種稻、種甘蔗、製糖、燒石灰 - - - - -,各行業中由漢人的知識加上豐富實際經驗,對荷人有莫大的幫助。漢人日夜與大自然為伍,觀察地理現象所使用的名詞,荷人跟著使用當屬常情。

  簡言之,「水沙連」原是河洛發音的sui2 sa1 liam5(郁永河所書的「水沙廉」,簡稱沙連sa1 liam5),荷人仍繼續使用(書為serriam),而後明、清因各處陸續開發,遂為新的地名所取代而消失,但書籍以「水沙連」記之,後人未察「連」之音為liam5,訛傳為 sui2 sa1 lian5,而今已變成白話音的tsui2 sua1 lian 5或變音的tsui2 sua1 lian1。 

關於沙里興
  《熱蘭遮城日記第二冊》於1646、1647年已經記載了Serrien 的三個村莊名稱,即Serrien Moemoessa、Serrien Takikoas(Serrien Tallau)、Serrien Talaoom等,又165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下的台灣番社戶口表,所列村落名稱在台中平原Salach沙鹿、Gomach牛罵(今清水)之後含Serrien Souluan , Serrien Moemoessa , Serrien Takikoas , Serrien Talaoom , Serrien Takamoessa;荷人當時勢力未達的東方山區村落,對Serrien仍然不甚了解,無疑的,Serrien 是族群或其盤據地域的總稱,其音雖近似「沙連」,但,與「水沙連」之「沙連」地理特性無關。

  上面已經談過,彰化靠近山區居住的洪雅族阿里坤 Alikun 支族對東方住民稱之為「Soalien」又「Zalihen」或「Zalian」轉音為「沙連」;洪雅族阿里坤支族分佈於南投、彰化山緣地帶,對東方山中之族群應是分為沙連與沙里興二種,說確切些,「Soalien」就是「沙連」,「Zalihen」與「Zalian」就是「沙里興」,沙連是跨越濁水溪兩岸直到名間、集集與竹山埔地;「沙里興」之範圍包括台中縣、南投縣之泰雅族〈北港溪、大肚溪(烏溪)上游及大甲溪流域之地區〉、南投縣之布農族〈濁水溪中、上游地區〉,及其後來稱為水埔六社之地域。雍正十二年1734福建總督郝玉鱗奏報台灣沙里社生番歸化摺:「 - - - - - 沙里社界在獅頭獅尾南勢在巴荖遠 - - - - 」;乾隆五十一年1787岸里社蕃把守圖,內有沙里興社,範圍已縮小,位置約在今和平鄉南勢村。 

  「Zalihen」、「Zalian」荷書「Serrien」如譯之以比「沙連」更近似的「沙里興sa1 li2 heng1(河洛漳州音)或sa1 li2 hing1(河洛泉州音)」,就不致於造成混淆。

  在大甲溪流域,與「沙里興」有關的名稱,尚有:石岡鄉萬興村的沙連墩;發源於東勢鎮東南方、在泰興里石城注入大甲溪主流的沙連溪;以及位於和平鄉白冷村落西北方,同樣注入大甲溪主流、名稱發音相同的沙蓮溪;而沙蓮溪與橫流溪之間為砂連山。 

  石岡、東勢是被稱為Serrien 的泰雅族邊陲地帶,勢力較為薄弱;康熙末葉,漢人即開始逼近,乾隆十二年1747范咸《重修台灣府志》記載「雍正十二年1734 新收生番歸化沙里興等一社」及「乾隆元年1736,沙里興社輸鹿皮二張」,乾隆廿六1761年築土牛定番界,原住豐原朴子的巴宰族Pazih樸仔離群與漢人進入開墾,樸仔離群佔據社寮角(Varutto社),泰雅族退向深山。道光三年1823鄧傳安「水沙連紀程」記載得很清楚:「此地東通秀孤鸞,南連阿里山,北連未歸化之沙里興」,這期間的沙里興已明確指向台中縣、南投縣深山的泰雅族,且把南投縣之布農族摒除在外;後漢人之強勢進入社寮角,逼使樸仔離群 Varutto 社於道光五年1825遷往埔里牛眠山麓(今牛眠里),往後文獻所指的「沙里興」就是泰雅族各社之總稱,如道光十年 1830 彰化縣志所記大甲溪,發源於沙裏興(社名);又如道光二十七1847台灣巡道熊一本條覆籌辦番社議:「踰赤崁山以北,為未歸化之沙里興(即佳里興),各社生番散處,直通淡水。 - - - - - - - - 止於北面與眉社較近者,為未歸化之沙里興生番崙頂社、哮屈社、眉交社、阿里籠社、沙波社、琢社、敏社、眉貓蚋社 - - - - - - - - 」;同年,《曹士桂宦海日記》記載:「佳里興凶番眉貓腊社、嗎伊郎社亦來歸化」,史密籌辦番地議︰「所謂佳里興(即沙里興)兇番與該番爭擾相仇,勢必為之用兵驅逐」。

  「sa沙」與「ka佳」(河洛音)因各族群發音不同,有的以清音「a阿」發音,實質上並無差異。佳里興ka1 li2 hing1一詞,有可能由河洛語自稱「咱人lan2 lang5」的對稱語「傀儡」in1 k’ui2 lui2之倒裝語k’ui2 lui2 in1的白話音ka1 le2 in1 轉音而來;「咱 - 人」是「我們 - 人」之意,「」是「他們」之意,「傀儡」 即「傀儡 - 他們」,表示那是傀儡他們居住或活動的地方,台南縣佳里鎮也有佳里興,應是同一理由。又,za是sa的濁音,其音介於sa與ka之間。zalian即「傀儡」之白話音ka1 le2 a2 轉音而來。仔a2喻「小」,有輕視的意味。「傀儡」係排灣族語「朋友」qali之轉音。

  文獻記載之水沙連各社或二十四社,其社名與社數隨年代稍有更迭︰
  康熙五十六年1717周鍾瑄《諸羅縣志》記載︰「康熙卅二年1693,新附六小社:內木武郡赤嘴社、水沙連思麻丹社、麻咄目靠社、挽鱗倒咯社、狎裏蟬巒蠻社(「郡志」作戀蠻)、干那霧社。又,水沙連內山十社(巒蠻、貓丹社、毛碎社、決裏社、哈裏難社、斗截社、福骨社、羅薛社、平了萬社、致霧社)」。

  雍正二年1724《台海使槎錄》黃叔璥記載︰「水沙連、集集、決裏、毛碎、巒蠻、木靠、木武郡、又子黑社、佛子希社(亦木武郡轄)、挽鱗、倒咯、大基貓丹、蛤里爛等社,名為南港。加老望埔、描里眉、斗截、平了萬、致務、倒咯國、眉加碟、望加臘、福骨、描里八、描里旺、買糟無老等社,名為北港。或云北港尚有買薛、買唐於老二社。- - - - - - - - 巴老完、問仔、眉觸甲、描楮江四社,昔屬水沙連統轄,今移於巴老完,合夥同居,與民仔里武俱通於悠武,乃生番矣」。

  道光十年 1830 周璽《彰化縣志》記載︰「水沙連社並附決社、毛啐社、社仔社、木武郡社、大基貓丹社、木扣社、子黑社、倒咯社、佛仔希社、戀戀社、田仔社、貓難社、田頭社、恩順社、挽蘭社、蛤裏難社、外挽蘭社、外貓裏眉社、內貓裏眉社、平了萬社、斗截社、致霧社、福骨社共二十四社番丁,共六百八十八丁,共額徵銀一百三十七兩六錢。」;另記載︰「木武郡社、決裏社、毛啐社、平來萬社、內眉裏社、貓丹社、社仔社、內斗截社、外眉裏社、外斗截社、哆哈郎社、子希社、倒咯社、田仔社、田頭社、貓蘭社、思順社、挽蘭社、埔里社、蠻蠻社、致霧社、福骨社。」

  乾隆十二年 1747 范咸《重修台灣府志》記載︰「乾隆二年額徵社餉,含水沙連社併附決裏社、毛卒社、射仔社、大基猫丹社、木叩社、木武郡社、子黑社、佛仔希社、倒咯社、戀戀社、挽蘭社、田仔社、貓難社、田頭社、恩順社、外挽蘭社、蛤裏難社、外貓裏眉社、內貓裏眉社、平了萬社、斗截社、致霧社、哆囉郎社、福骨社及雍正四年,新收生番歸化巴荖遠等四社」。

  光緒廿年1894 倪贊元《雲林縣采訪冊》記載︰「沙連堡番社十一:南仔腳萬社、豬母朥社、鹿株社、蠻蠻社、貓丹社、東普社、嶼武郡社、吻吻社、卓社、扣社、和社」。

  以上所提到的皆是「沙里興」社名,只要向清朝輸賦應徭或僅僅輸賦,就從「沙里興」的框框跳進「沙連」的懷抱,但是其本質仍屬於沙里興 Serrien(Soalien或Zalihen )而非水沙連Serriam ( Zalian, sui2 sa1 liam5 ),即沙里興Serrien二十四社因歸化(貢賦)而藉名於水沙連Serriam;直到同治十二年,福州丁紹儀之《東瀛識略》(成文於道光廿七年1847)仍有水沙連廿四社之記述︰「其在縣治東南歸化生番,為水沙連廿四社︰埔里、貓丹、社仔、決裏、毛啐、木扣、子黑、子希、倒咯、田仔、貓蘭、挽蘭、思順、田頭、戀戀、福骨、致霧、水裏、內眉裏、平來萬、外斗截、內斗截、木武郡、哆咯啷。田頭、社仔、貓蘭諸社已虛,福骨、眉裏、致霧、平來萬、哆咯啷諸社半淪入野番界內,非復廿四社之舊。」

  但接著,丁紹儀 真正道出沙里興Serrien原有面貌︰「至水沙連外沙里興各社生番已歸化者六十有四︰南方之社十二︰曰鸞社、曰治卯,曰分夬、曰粉烘、曰里釐、曰樹蘭、曰郡坑、曰頂社、曰荷社、曰郡安干、曰大哮萬、曰柑子林;東南之社十五︰曰郡丹、曰產竹、曰依物物、曰茄里各、曰下崙、曰合社、曰頂閤、曰貓重、曰阿丹眉、曰依肉閤、曰社後丹、曰哖錢關、曰拔荖母、曰興武郡、曰士滿蘭;迤東之社十五︰曰扣大、曰架霧、曰吻吻、曰黨萬、曰黨麥、曰溪底、曰桌棍、曰苟八、曰卓社、曰遴社、曰干達佛、曰包倒訓、曰阿里鮮、曰茄裏滿、曰異了萬;東北之社十四︰曰萬社、曰霧社、曰獅前、曰獅後、曰疾約、曰里貓、曰把蘭、曰望仔、曰達哪嘕、曰問那與、曰陳肉茅、曰陳月仔、曰神冷鵝、曰萬斗六;正北之社八︰曰長閤、曰乃烟、曰橋頭、曰巴轆、曰打訓、曰致重、曰三埤能、曰巴荖遠。中有數社亦遷徙噶瑪闌山內。更有未化野番有名可知者凡八社︰曰崙頂、曰哮屈、曰眉交、曰沙波、曰敏仔、曰干達萬、曰眉貓訥、曰阿里籠。再東北,則極東之秀孤鸞番界。」將二十四社之外的布農族部落與泰雅族部落均列入沙里興,這和荷據的Serriam水沙連(今名間、集集、水里與竹山一帶)之外為Serrien沙里興正是謀合,再提一次165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下的台灣番社戶口表,所列村落名稱有Serrien Souluan、 Serrien Moemoessa、 Serrien Takikoas、Serrien Talaoom、Serrien Takamoessa。

  依發音比對,Souluan應是布農族的樹蘭社,Moemoessa應是布農族的外毛主社,Takikoas應是布農族的适社,其部落在今信義鄉姑姑山,領地包含水裡鄉民和村(拔仔社)一帶;Takamoessa應是布農族的毛主社,今信義鄉五里亭;Talaoom應是泰雅族的達哪嘕社。這也是回歸洪雅族阿里坤支族(分佈於南投、彰化山緣地帶)對東方山中之族群分為沙連Zalian與沙里興Soalien或Zalihen二種。 

水沙連原來是竹山:
  彰化縣志所列沙連保卅五庄在今竹山、鹿谷、集集、名間。

  雲林縣采訪冊(光緒廿年1894)之沿革項下,開宗明義寫著:「沙連保,舊生番水沙連社,乾隆五十三年 1787 獻地歸化。」又「沙連堡,在縣東廿五里;東以濁水溪、龜仔頭山與埔里社廳集集分界,西以清溪、觸口山與斗六堡分界,南以鯉魚頭堡分界,北以濁水溪、鼻仔頭山與彰化縣東螺分界。東西相距三十餘里,南北相距三十餘里。」

  彼時沙連保計有131莊,分布於今竹山、鹿谷兩鄉鎮,而最早的莊頭就是社寮街、林圮埔街、竹圍仔莊、豬朥棕莊、東埔臘莊,正是今日竹山地區,也就是說,水沙連社的原住地在竹山。保內有番社十一:南仔腳萬社、豬母朥社、鹿株社、蠻蠻社、貓丹社、東普社、嶼武郡社、吻吻社、卓社、扣社、和社;此十一社皆在今南投縣信義鄉境,不包括鄒族之阿里山地域。

  「水沙連」指濁水溪與清水溪交匯之廣大平原,清康熙二年1663,已有少數漢人進入社寮,與水沙連族 和睦相處及合力墾殖。翌年,林圮率領部屬由斗六(昔稱斗六門)經林內牛相觸口越清水溪,以竹圍子(今雲林、硘磘、下坪等里)為根據地,驅逐豬母朥與豬朥棕的水沙連社族民(今竹山桂林里)至東北方之東埔蚋地區(今竹山延平里)。四年後(清康熙七年1668),水沙連社族民夜襲反攻,林圮與屯丁百餘人被殺;後,餘眾聚合其他兵力追擊水沙連社族民至大水窟(今鹿谷鄉永隆村、鳳凰村)。

  康熙廿二年1683,鹿谷尚為水沙連族民固守,但漢商已進入大水窟交易;康熙五十八年福建省平和縣人林彩、林像入墾豬朥棕。雍正年間,福建省漳州府人黃奉入墾猐雅寮(大正九年1920改名為鹿谷,據竹山耆老林瑞棋謂︰竹山之秀林亦是古稱猐雅寮),乾隆六年1740,漳州人程志成領眾驅逐僅剩的水沙連社族民,十餘年後,水沙連社族還擊,漢人被屠,所墾土地因而荒蕪;乾隆廿二年,泉州人許廷瑄聚眾再墾,隨後,眾多漢人陸續入墾各處。光緒元年,沈葆楨渡台開山撫番,責令中路統領吳光亮開闢由林圮埔經大坪頂、大水窟鳳凰山麓、茅埔、南仔腳萬 - - - - - - - 至璞石閣之道路,道路一完成,更是助長漢人入墾的企圖。漢人層層逼入,水沙連社族民節節退向水沙連內山地區。

謹舉數則有關水沙連為竹山之記載:《悲情前山第一城林圮埔》作者
一、濁水溪上之溪渡:「 集集渡:集集與沙連通行要津。」、「二八水渡:一名香椽(圓
)渡,二八水與沙連往來要津。」 

二、姚瑩《埔里社紀略 道光廿二年1842》︰「其入社之道有二:南路自水沙連沿觸口 大溪東 
行,越獅仔頭至集集舖、廣盛莊;更越山東行十里,至水裏社之柴圍;又北越雞胸嶺、竿 
蓁林、竹仔林,十五里而至水裏之頭社。地頗平廣,皆番墾成田,甚熟。更近入水社,中 
有大潭,廣可七、八里;潭中有小山,名珠仔山,番皆遶山而居」。依地名描述,很明顯
的,水沙連即為今竹山。又「潭之東岸,為剝骨社,西岸則水裏本社。 - - - - - 自水沙連
入,可兩日程;北路為近,然常有兇番出沒,人不敢行,故多從水沙連入。水沙連,則番 
社之久輸貢賦者也。蓋埔里乃界外番社,例禁越墾;故漢人圖墾,則假名於水沙連耳」。
從日月潭到埔里,僅需半日步程,從竹山走到埔里,正是「可兩日程」;水裏本社為今水社
(原在日月潭西岸),剝骨社為今日月村 。又,「水沙連,則番社之久輸貢賦者也」,
此番社非指邵族所居之水裡本社村或剝骨社(日月村),是今竹山含鹿谷一帶丘陵、山區之
族群,也就是豬母朥、豬頭棕、東埔蚋部族。

三、清高宗實錄選輯︰
p.517廿七日(庚申),諭:據福康安等奏:「官兵自斗六門前進,攻克水沙連、大里杙 
等處;請將出眾奮勉人等,分別施恩」等語。

p.533十六日(己卯),諭: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及至福康安帶兵度洋由鹿仔港進,數日之間
即能直抵嘉義城,殺賊解圍、打通道路,並即攻克斗六門、直
抵大里杙,摧破賊巢,痛殲匪眾,屢奏捷音;- - - - - -。 

以上,「官兵自斗六門前進,攻克水沙連、大里杙等處;」與「並即攻克斗六門、直抵大里
杙」作為比較,「斗六門」即今北吉庄修文社總理黃達禮戳記(黃啟增提供)修文社公戳記 「斗六」,「大里杙」即今台中「大里」,此處之「水沙連」即指今「竹山」,否則,如指今日月潭地區,則需遶個大大的彎,就不是「斗六」直抵「大里」。

四、《彰化縣志》〈祠廟〉天后聖王廟:「一在沙連林圮埔,乾隆初,里人公建,廟後祀邑令
胡公邦翰祿位」。又同書〈列傳〉略述本末,即胡邦翰於乾隆廿七 1762 年調任彰化縣
令,先是水沙連荒埔墾闢成田,已報昇科,唯連年被水、砂石下壓,民無可耕而逋賦為
累,邦翰詳請制府豁免,詔報可,雖婦孺猶歌頌弗忘焉。里人感載而奉祿位,里人即住在
水沙連的人,也就是住在林圮埔(竹山)的人。

五、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息後,監生古吉龍〈陳台灣事宜十二則〉,內有︰「離斗
六門二十里,則為水沙連,村莊寬廣, - - - - - - - 。」斗六門為今斗六,距日月潭數倍於
「二十里」,而竹山正可符合。

六、嘉慶二十四年於竹山社寮開漳聖王廟所立〈開漳聖王廟油香碑〉︰「施主水沙連社通事社
丁首黃林旺等,有本社界內清水溝西勢山場,自丹芳坑起、至澇水坑止;東至清水溪、西
至山巔,凡水流歸一帶山面、溪洲、清水口、牛埔厝、頂寮止,烏塗起,頂厝止。施落聖
王廟,以為油香之資。隨即給墾,交僧執掌,永遠抽收,以為廟祀之資。勒石存據。」文
中「本社界內」即「水沙連社界內」,其所述地點就在今竹山、鹿谷。

七、《雲林縣采訪冊》(光緒廿年1894)〈藝文〉記載晉江蔡德輝所書沙連即景,其二︰林君
開墾姓名留,綠畝青畦入望幽;其四︰沙色分披水色連,水沙連處地名傳。此二首詩合
併,沙連境內,林圮開墾的林圮埔(竹山),正是「水沙連」。

八、張為琳〈林圮埔竹枝詞〉︰林圮分兵力墾田,崎嶇拓及水沙連;人煙踵至蠻煙靖,揮汗相
期大有年。

九、《台灣通史》〈林圮林鳳列傳〉(大正七年1918)︰圯率所部赴斗六門開墾,其地為土番
游獵,土沃泉甘,形勢險要,圯至,築柵以居,日與番戰,拓地至「水沙連」。久之番來
襲,力戰不勝,終被圍,- - - - - - 食盡,被殺,所部死者數十人,番去,居民合葬之,以
時祭祀,名其地為「林圮埔」。文中直言「水沙連」易名為「林圮埔」。

以乾隆十三年1748 至道光十四年1834的民間契約來看,「水沙連」在竹山,道光十七年以後出現的「水沙連」在魚池、埔里間 。對於水沙連在竹山之詳細論證,請閱《水沙連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》陳哲三 台灣文獻第49卷第2期1998。

清朝文獻裡,第一次出現水沙連社,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蔣毓英之《台灣府志》p.128︰「木排田 在諸羅縣水沙連社。四面皆水,中一小州,其土番以大木連排盛土,浮之水上,耕種其中,若欲他適,并田扯去。」意味著原住竹山的水沙連族已在日月潭lalu島建立部落。又,同書p.131︰「北路之斗六門,至二重埔而進,至于林驥,環溪層拱,有田可耕,為野番南北之咽喉,路通哆羅滿,買豬抹、里沙晃等種,匪人每由此出入。半線以東,以接沙連三十八社,控弦持戟者二千餘人千;二十四年秋,土官單六奉調入郡,今去而不可復問者,恃其險遠,謂非我所能至也。」

「水沙連」忽而在日月潭畔,忽而在竹山、鹿谷,究其原因,該是兩處同時皆有水沙連社之故。
arrow
arrow

    kshong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